◆魏然 林祥聪
很多人认识永泰,是从当地特产“李干”开始的。但如今,好山好水好空气显然已成为这地方名符其实的特产。继中国李乡、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后,今年福建省永泰县又多了张名片——国家级生态县。
环境质量数一数二,经济发展增速位居福州市前列。永泰用鲜活的事实证明,守好绿水青山同样也能走好发展之路。
“三考三不考”把准发展脉门
进入永泰境内,层峦叠嶂,满目苍翠。“森林覆盖率73.2%,是福州最绿的县,景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两万个,处处是‘天然氧吧’。”永泰县环保局生态科的高孝臻自豪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永泰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多达13个,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11.5万亩,超过全县总面积1/3。
一直以来,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的永泰,戴着贫困县、落后县的帽子,各项经济指标靠后。
生态环境优势是永泰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永泰县城区空气质量常年达到一级标准,是福州空气质量最好的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
治山治水即治县。2002年,永泰正式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经过10年探索、创新与实践,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1年,勾勒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蓝图。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2008年起,永泰县在福建全省率先以生态和农民增收考核取代GDP考核。县里设立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考核指标,对不同乡镇实行差异化考核,增设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控制指数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有奖有罚。
“市里对我们县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型产业科技含量。这样的‘三考三不考’,把准了永泰发展的脉门。”永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考题”改了,发展思路必然要转。永泰更加坚定地“死守”无污染企业的底线。宁可不上项目,也不上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先后否决了数十家意向入驻的涉污企业,其中仅一个漆包线项目就涉及产值45亿元。
2012年,一大型养猪企业准备落户永泰,县委、县政府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即使赔偿企业前期全部投入,也要放弃该项目。
从“光头山”到生态乡镇
说到永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不得不提到盘谷乡。
对于当地的变化,永泰县环保局局长陈奇感触最深:上世纪80年代前该乡还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如今脱胎换骨,蜕变为全县第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地处永泰县西部高山的盘谷乡,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1.1万。
以前盘谷的老百姓靠山吃山,砍树烧炭,水土流失严重,光头山随处可见。大自然给盘谷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砍树只会导致水源的加速缺乏,没有水哪来的财?”一村民说。